在电机的制造过程中,浸烘工序往往被视为“幕后工艺”,但其重要性却不言而喻。它直接决定了电机绕组的绝缘性能、散热效率及机械强度,是影响电机整体性能和寿命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在实际生产中,绕组挂漆量不足的问题却屡见不鲜,成为电机故障的一大“隐形杀手”。
▊ 挂漆量不足对电机性能的直接影响
电机绕组在浸烘过程中,如果挂漆量不足,会导致多方面性能的下降:
● 绝缘性能劣化
绝缘漆的核心作用之一是填充绕组间的空隙,形成均匀致密的绝缘层。如果挂漆量不足,绕组内部会残留空气或潮气,导致绝缘电阻下降,局部放电现象加剧。对于高压电机而言,这一问题尤为突出,可能引发绕组击穿,甚至导致电机烧毁。
● 散热能力下降
绝缘漆不仅提供电气绝缘,还作为导热介质,将绕组产生的热量传递到铁芯和机壳。如果漆膜未能充分填充空隙,绕组的导热路径会受阻,热阻增大,导致电机温升过高。长期高温运行会加速绝缘材料老化,形成恶性循环。
● 机械强度不足
浸烘工艺的目标是将散乱的导线粘结为一个坚固的整体。如果挂漆量不足,绕组在电磁力、离心力和振动作用下容易发生松动,导致绝缘磨损、匝间短路等问题。特别是在频繁启停或负载波动较大的工况下,绕组的机械稳定性至关重要。

▊挂漆量不足的成因分析
在实际生产中,挂漆量不足的问题往往源于材料、设备与工艺的多方面因素:
● 绝缘漆粘度的控制不当
漆的粘度是影响浸漆效果的关键参数。漆过稀时,漆基含量低,难以形成有效漆膜;漆过稠时,漆液难以渗透到绕组深处,尤其是铁芯槽底和层间缝隙。许多企业虽然引入了VPI(真空压力浸漆)设备,但对漆粘度的动态监控不足,导致浸漆效果不稳定。
● 浸烘工艺参数不合理
- 预烘不充分:浸漆前若未彻底清除绕组内的潮气和空气,会阻碍漆液渗透。
- 烘干温度与时间不匹配:温度过低时,漆液未充分固化即流失;温度过高时,漆膜表面快速硬化,内部溶剂难以挥发,形成“外干内湿”的结构。
- 固化时间不足:部分企业为追求效率,缩短烘干时间,导致漆膜固化不完全,机械强度不足。

● 设备与操作问题
传统的烘干设备中,绕组处于静止状态,漆液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,导致上下部分漆膜厚度不均。此外,浸漆设备的真空度、压力保持时间等参数若未定期校准,也会直接影响浸漆效果。
本文内容及观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“今日电机“ 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上一页:电机“软启动”和“硬启动”的区别